今年滇池还会发生蓝藻灾害吗?答复是:无庸置疑
年初,记者们见到来京开会的云南省环保局杨茂枝副局长,不少人问道:“今年滇池的蓝藻还会疯长成灾吗?”去年世博会期间,滇池里的蓝藻曾疯长得让湖水变成了“绿油漆”,游船被缠住靠不了岸,中央领导同志几次前去视察,众多环保专家奉命紧急会诊。
然而杨副局长的回答同样惊人:“蓝藻还会爆发疯长,这是不用置疑的。”
蓝藻是什么?一种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等条件,蓝藻就可能爆发疯长。蓝藻其实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水华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有臭味。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滇池自70年代遭受破坏和污染,而且日趋严重。滇池蓝藻水华爆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90年代以来连续爆发,形成全湖性的水华。1999年达到最高峰,不仅时间跨了年度,水华覆盖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厚度达到几十厘米。滇池是昆明市的饮用水源地,昆明市第三自来水厂因蓝藻而被迫停产。
滇池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三河三湖”重点工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用于滇池污染治理的总投资加起来已近40亿元,其中仅1999年的投资就是8亿元。如此高额的投资用于一个湖泊的污染治理,在我国实属罕见。但为什么蓝藻还会疯长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全国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1999年滇池的水质,它是这样记载的:所有测点均劣于5类,氮、磷污染严重,属重富营养化状态,滇池的总体污染水平有所加重。看了这个监测报告,我们明白滇池蓝藻还会疯长的预言真是“无庸置疑”了。
高达40亿元的治理费用,都做了些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对于滇池的水污染治理都十分重视,几年来的治理行动称得上是轰轰烈烈。
云南省成立了滇池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挂帅;出台了《滇池保护条例》,依靠法治保护滇池;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取缔了滇池周围网箱养鱼和机动船捕鱼,整治了临湖采石场,查处了围湖造田和向湖内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昆明市还开展了禁止销售和限制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行动。
1990年以来,昆明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污水处理厂先后建成,按设计能力可日处理污水10846万吨;北郊、东郊两个污水处理厂和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改建扩建工程也已在1998年开工。为了减少地面污水进入滇池,修建了滇池北岸截污工程、盘龙江截污工程。还首次运用环境疏浚技术清除滇池的污染底泥,一期工程清除滇池内底泥424万立方米,大观河底泥11.2万立方米。
此外,还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零点行动”,至1999年5月1日,滇池周围253家重点企业中有249家完成治理任务,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达98%。
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和40亿元的投入全部被那疯狂生长的蓝藻吞噬了。1999年蓝藻大爆发时,云南省投入4000万元实施紧急措施,试用了机械、药物、水体置换等方法清除蓝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滇池水质为什么没有好转,结症在哪里?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记者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了滇池主要污染物负荷及其来源。每年进入滇池的污水量是1.85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是总氮、总磷和COD(化学耗氧量)。这些污染物的来源,首先是生活污水,其次是面源污染(即化肥、土壤等造成的污染),最后才是工业污染,特别是造成滇池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氮和磷,生活污染源占了45—56%,面源污染占33—40%,工业污染源只占10—14%。滇池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后,虽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下降,但在缓解湖水重富营养化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曾几次随领导同志赴滇池检查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昆明市已经建成的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虽然总处理能力可达到每日36.5万吨,占全市污水产生量的50%以上,但由于收集污水的管网设施不配套,大量生活污水并不能进入处理厂,再加上处理厂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大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只是摆在那里晒太阳。昆明市的实际污水处理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大量生活污水还是进了滇池。
流入滇池的主要河道有16条,小沟小叉不计其数,流域内农村乡镇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菜田农田施肥撒药等等污染物全部随着这些河沟进入了滇池。大量的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是造成滇池水质重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还仅是小面积的试验。
生态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前些年围湖造田和滥砍乱伐,目前滇池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8%,湖面缩小了20多平方公里,淤积严重,湖边已没有芦苇、水草,岸边的树木也被菜田农田和房屋代替,人类的破坏使滇池的自净和生态调节能力极差。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滇池将很快变成臭湖,死湖。
挽救滇池,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告诉记者,“文革”时期有人在滇池搞围湖造田,周恩来总理曾气愤地说:有了滇池才有昆明,为什么不爱惜它。可是这些年来我们对这颗高原明珠依然不够珍惜。有污染的企业建在湖边,污水直接入湖,逐年增加的生活污水也是排入湖中,使滇池水质不断恶化,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出了滇池下一步综合治理的建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巩固成果,重点治理面源污染,还要加强科技攻关,寻找清除蓝藻的有效措施等。这些措施大多是一期治理工程的继续,还需要几十亿元的投入,但是效果如何,尚难肯定,因为滇池前期的治理成绩令人悲观。
一位生态学家建议,治理滇池的最佳方案不仅仅是控制和减少污染负荷,根本措施是恢复它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全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他为滇池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湖中有鱼有水草,鱼吃草,使水草不能无限制地生长,而水草生长时可以消耗水中的有机污染;湖边有芦苇树木,可以净化入湖的污水;岸上是生态农业,菜田则应远离湖区,以避免和减少施肥撒药对湖水的污染。其实这就是滇池的原貌。我们为了一时的利益轻易地破坏了它,现在要恢复滇池的本来面貌是一项庞大的生态工程,要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当初所得到的效益。
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污染了的和尚未污染的。滇池是一面镜子。